(二)古代詩歌閱讀(本題共2小題,9分)
閱讀下面這首宋詩,完成15〜16題。
衡岳道中 陳與義
野客元耕瘀岳田,得游衡岳亦前緣。
避兵徑度吾豈忍?欲雨還休神所憐。
世亂不妨松偃蹇,村空更覺水潺浚。
非無拄杖終傷老,負此名山四十年。
15.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
A.首聯交代自己的“野客”身份,本來就是耕田的,如今得有游衡岳的機會,也是前緣;語含自我調侃之意。
B.“避兵徑度”點明自己得游衡岳的原因,是為r躲避戰亂;“吾豈忍”抒發了詩人對衡山愛恨交加之情。
C.“欲雨還休”交代出行的天氣狀況,“神所憐”三字寫自己當時的心緒,與“吾豈忍”呼應,構成情緒的起伏。
D.尾聯直抒胸臆,感嘆自己年華垂老,辜負衡岳名山。“終傷老”“四十年”飽含人生易老、世事無常的感慨。
16.結合全詩,簡要賞析詩歌的頸聯。(6分)
答案:
15.B(吾豈忍,抒發了詩人對衡山愛恨交加之情\“錯,吾豈忍\“是用反問來抒發內心的憂憤感傷之情,沒有對衡山的愛恨交加之情,而從尾聯看,作者是喜歡衡山的)
16.頸聯運用對比手法(或以樂景襯哀情),寫衡岳道中所見風景。(2分)松偃蹇\“水潺援\“之景于世亂\“村空\“中見,風景美則美,然而時局動亂,干戈四起,村莊荒涼,百姓流離,這樣的景象卻更令人陡覺黯然神傷。(3分)抒發了詩人對國事的憂患與感傷之意。(1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