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二)古代詩歌閱讀(本題共2小題,9分)
閱讀下面這首唐詩,完成15-16小題
柳州城①西北隅種柑樹
柳宗元(唐]
手種黃柑二百株,春來新葉追城隅。
方同楚客憐皇樹②,不學荊州利木奴③。
凡歲開花聞噴雪,何人摘實見垂珠?
若教坐待成林日,滋味還堪養老夫。
注釋:①柳州:柳宗元當時被貶柳州。②楚客:指楚國詩人屈原;皇樹:即橘樹,屈原愛橘,曾作《橘頌》,贊美桔樹③木奴:指柑橘的果實;荊州:據《水經注·流水》載,三國時荊州入李衡臨死時對兒子說他把柑樹當作奴仆,可以謀利。
15、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,不正確的一項是
A.此詩作于柳宗元被貶期間,詩人在無奈之下種下很多柑樹,“新”字寫出柑葉的嫩綠,“遍”字寫出了柑葉的繁盛,用詞精準。
B.頷聯提及兩個典故,一是以屈原作《橘頌》自勉來自比作者的高潔品行,二是以李衡的典故表明自己不以柑樹謀取私利的決心。
C.頸聯想象奇特,以“噴雪”形容柑樹開花,以“聞”字把柑橘花開的形態和香味一筆寫出,渲染出熱鬧的氣氛,顯得形象生動。
D.在尾聯中,詩人說如果讓他等到柑樹成為柑林的時候,果實的滋味還能夠供養他這個老人,暗藏擔憂之情,唯恐貶謫的時間太長。
16、蘇軾評價此詩“外枯中膏,似淡而實美”,平緩中隱藏著豐富情感。這首詩抒發了什么豐富的情感?請作分析。(6分)
答案:
15、A 詩人像屈原一樣喜愛美樹,所以A 中的“無奈之下”是錯誤的理解,詩人是因為喜愛而種柑樹,而且“新”“遍”也透露出作者的心情。
16、①詩人抒發了對黃柑樹的喜愛之情。從“新”可見柑樹青翠,“遍”可見柑樹茂盛、種得多,洋溢出詩人對柑樹的喜愛。②抒發淡泊清高之情。用屈原的典故,表達與屈原一樣秉持高潔品行;用李衡的典故,表達自己不像李衡一樣謀利,而是淡泊寧靜。③抒發被貶的傷感、孤寂之情。頸聯與尾聯想像幾年后柑樹開花,花香四溢,結出碩果,用果林的熱鬧場面反襯出詩人的孤寂、落寞的境遇。④流露滄桑的自嘲之情(或者“流露對前途未卜的擔憂之情”)。感傷自己也許遷謫的日子要很久,要在這里呆到黃柑成林,自己還能親嘗果實味道。
【評分標準】每點情感 1 分,分析 1 分,3 點滿分。
【詩歌賞析】
蘇東坡曾說柳宗元的詩歌“外枯而中膏,似淡而實美”(《東坡題跋》卷二),能做到“寄至味于淡泊”(《書黃子思詩集后》)。此詩正是這樣一首好詩。
詩題點明寫作時間是在貶官柳州時期。詩的內容是抒發種柑樹的感想。開頭用敘事語泛泛寫來:“手種黃柑二百株,春來新葉遍城隅。”首句特別點明“手種”和株數,可見詩人對柑樹的喜愛和重視。次句用“新”字來形容柑葉的嫩綠,用“遍”字來形容柑葉的繁盛,不僅狀物候時態,融和駘蕩,如在目前,而且把詩人逐樹觀賞、遍覽城隅的興致暗暗點出。
關于自己對柑橘樹懷有如此深情的原因,詩人這樣說:“方同楚客憐皇樹,不學荊州利木奴。”原來他愛柑橘是因為讀“楚客”屈原的《橘頌》引起了雅興,而不是像三國時丹陽太守李衡那樣,想通過種橘來發家致富,給子孫留點財產。(事見《太平御覽》果部三引《襄陽記》)心交古賢,寄情橘樹,悠然自得,不慕榮利,詩人的心地是很淡泊的。然而透過外表的淡泊,正可以窺見詩人內心的波瀾。屈原當年愛橘、憐橘,認為橘樹具有“閉心自慎,終不過失”和“秉德無私”的品質,曾作頌以自勉。今天自己秉德無私,卻遠謫炎荒,此情此心,無人可表。只有這些不會說話的柑橘樹,才是自己的知音。這一聯的對偶用反對而不用正對,把自己復雜的思想感情分別灌注到兩個含意相反的典故中去,既做到形式上的對稱,又做到內容上的婉轉曲達,并能引起內在的對比聯想,讀來令人感到深文蘊蔚,余味曲包。
接著,詩人從幼小的柑樹,遠想到它的開花結實:“幾歲開花聞噴雪,何人摘實見垂珠?”“幾歲”、“何人”都上承“憐”字來。“憐”之深,所以望之切。由于柑樹已經成了詩人身邊唯一的知音,所以愈寫他對于柑樹的憐深望切,就愈能表現出他的高情逸致,表現出他在盡力忘懷世情。這一聯用“噴雪”形容柑樹開花,下一個“聞”字,把“噴雪”奇觀與柑橘花飄香一筆寫出,渲染出一種熱鬧的氣氛;用“垂珠”形容累累碩果,展現了一個充滿希望的前景。但這畢竟出于想象。從想象回到現實,熱鬧的氣氛恰恰反襯出眼前的孤寂。這兩句的言外之意是:難道自己真的要在這里待到柑橘開花結果的一天嗎?
尾聯本可以順勢直道胸臆,抒發感慨,然而詩人仍以平緩的語調故作達觀語:“若教坐待成林日,滋味還堪養老夫。”字面的意思是說:如果讓我等到柑樹成林的時候,它的果實滋味還能夠供養我這個老人的。但這是托詞,實際上的意思是感傷自己遷謫時日已久,唯恐延續到黃柑成林,自己還能親嘗。
這首詩的整個語調都是平緩的,而在平緩的語調后面,卻隱藏著詩人一顆不平靜的心。這是形成“外枯中膏,似淡而實美”的藝術風格的重要原因。《唐詩鑒賞》